即便在为常见的生产工序部分性改善过程中,步也是要在考虑上述视角的同时,整理哪些工序更适合由人类来完成,哪些工序更适合交给机器人。
在锁定希望通过机器人来实现自动化的工序之后,要让机器人实际代替人类去完成这些业务,就需要对作业要素进行“分解”。比如说,以人类的感觉来看,“拿起螺丝,将其拧在治具上的产品上,拧好后把成品放在旁边的箱子里”很可能会被视为一个动作单位,而对于机器人来说,“拿起螺丝”、“将产品放在治具上”、“将螺丝放在正确的位置”、“拧紧螺丝”、“取出成品放在旁边的箱子里”等,每一项作业都需要进行细化。
此时,容易被忽略的是“人类在无意间就能做到的事情”。比如,将零部件放在架子上时顺便将其翻转过来,或目视产品是否有异物,又或者为了确认密封性而轻轻敲打表面。操作人员很自然就能完成的这些精细作业,一旦交给机器人去做,不仅要针对细分后的每一个动作去进行编程,还需要在系统中对需要用到的工具以及前后工序之间的联动进行整合。
在对动作进行要素分解的同时,为机器人“创造工作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确保了机器人本身的工作空间,却没有可以暂时放置供给零部件的保管空间,这样也会导致工序停滞。将供给零部件放在何处、放多长时间等等,在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到已经实现自动化的工序,还要考虑到能否与其前后的工序顺畅联动,这一点非常重要。在此过程中,操作员、机器人、零部件、产品、空间、时间等复合要素如何从上游向下游顺畅传递,需要从整体俯瞰的“宏观视角”。